随着烧造工艺的愈发成熟,窑工通过改变釉药比例、窑炉的火候和气氛,使得单调的黑色产生丰富的窑变斑纹,如黄棕色或铁锈色的状如兔毫的流纹,即广受追捧的兔毫纹,宋徽宗赵佶就亲自撰写《大观茶论》,言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”;其他还有泛银灰金属光泽的油滴釉、釉面呈现鹧鸪羽毛花纹样的鹧鸪斑纹、黑黄交织的玳瑁釉等。
除釉色自身的变化,匠人还给黑釉瓷加以装饰,比如吉州窑开创的剪纸贴花工艺,把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上,从而赋予黑釉瓷以别致的艺术美。这种工艺的技法是把剪好的图案贴合于器物瓷胎,施以黑釉,后把剪纸去除,再施透明釉入窑烧造。又比如树叶纹,将树叶经过处理,沾釉贴于盏内烧成,既有自然之美,又体现了窑工的高超技艺。此外还有彩绘纹、剔釉填绘等装饰技法。宋代黑釉瓷的装饰风格多变,构思新颖,在宋代众多瓷器种类中独树一帜。
随着宋代黑釉茶盏的盛行,川渝地区的黑釉瓷器在宋代也得到了迅猛发展,20世纪50年代以来,在历次文物普查中,文物工作者先后在四川广元、崇州、成都、郫县、都江堰、彭州,以及重庆涂山窑、巴南姜家镇等地发现大量黑釉瓷器,其中重庆涂山窑和四川广元窑成就最高,产品众多,以生活用器为主,茶器涵盖了黑釉盏、茶托、注子、执壶、瓶等器物。
重庆地区黑釉瓷窑以涂山窑为代表,包括清溪窑、合州窑、昌州窑以及涪陵蔺市窑在内的5处窑厂。涂山窑是宋元时期重庆规模最大的一处民间窑址,分布范围广,窑厂数量多,窑炉形制多样,出土器物丰富。受当地物产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,北宋末南宋初涂山窑迅速崛起,当地不仅煤炭、瓷土、水资源丰富,而且长江、嘉陵江在此交汇,水路交通便利,码头林立,方便运输和销售。这一地理特点也使得川渝地区无论是重庆涂山窑或是四川广元窑,其瓷器烧制都受到其他瓷窑影响,比如建窑的兔毫釉、吉州窑的剪纸贴花、耀州窑的刻划纹等都被借鉴到当地的瓷器产品。而涂山窑自身瓷胎多呈灰白色,不施化妆土的特点也依旧保留,尤以辐射状菊花瓣纹装饰为其鲜明特色。
陈寅恪先生曾谓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就是在这样一个继唐之后华夏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里,我国的茶文化盛极一时,陶瓷艺术也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。黑釉瓷尽管创烧较早,但是一直滞后于青白瓷,直到宋代才真正盛行,到南宋时期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瓷器珍品。
随着宋朝的灭亡,元朝崇尚的卵白釉和青花瓷登场,建窑失去了其贡瓷的地位。随着饮茶习惯的改变,黑釉瓷器逐渐走向衰落。尽管如此,黑釉瓷器是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,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陶瓷文化。
(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