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感受非遗文化 传承陶瓷艺术

2025-10-13 10:58| 发布者: hljtx| 查看: 16| 评论: 0

摘要: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。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,陶瓷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,质高形美,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。陶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,本版聚焦如何发展陶瓷产业、丰富陶瓷文化、讲好陶瓷故事 ...
          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。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,陶瓷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,质高形美,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。陶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,本版聚焦如何发展陶瓷产业、丰富陶瓷文化、讲好陶瓷故事,让陶瓷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。

黑釉瓷:

紫玉瓯心雪涛起

史春月

我国是瓷器的故乡,自商代原始瓷开始烧制以来,瓷器的历史已绵延3000多年,但是直到东汉,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到真正意义瓷器的过渡。在五彩斑斓的瓷器品类中,黑釉瓷产生很早,一度风光无两,很快又走向衰落。尽管其釉色素净单调,却不失为瓷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。


大量考古资料表明,黑釉瓷器与青瓷一样,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,汉代瓷窑基本以青瓷为主,黑瓷较少。黑瓷与青瓷一样,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,生产工艺基本相同,其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。据化学分析,含铁量在3%以下烧成青瓷,在4%至9%之间或以上烧成黑釉瓷。当时黑釉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器,且以大型容器为主,比如壶、罍、罐或深腹罐、缸、水井等产品。相较于胎质细腻的青瓷,黑瓷的瓷胎一般较为粗糙,表明其大多作为实用器存在。


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演变,唐代流行的把茶投入茶鍑煮制的“煎茶”,逐渐被宋人点茶之法所取代。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,唐代的煎茶,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、白瓷,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,尤其斗茶、分茶的流行,使得“辨茶色”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,由是黑釉瓷的烧造也迎来了其全盛时期。与点茶流程相适应,宋代茶盏的形制也不同于前朝,多为大敞口、斜直腹、小圈足,如“斗笠”状,宋代文献中称之为瓯。大敞口可以使茶末有一定的悬浮空间,斜直腹可以使茶末在被击拂时均匀顺畅,并能迅速上浮,小圈足则方便沉淀渣滓。


这种黑釉茶盏以福建建窑为上,由于帝王的好尚,上行下效,不仅促使建窑黑盏大量生产,其他地方的瓷窑也开始大量烧造黑釉茶器。黑釉瓷器的釉色,因其在窑炉内火候与氛围的微妙变化,呈色又有不同,比如乌亮漆黑的乌金釉、发色或黄或红的黑褐色釉,以及建窑典型的天青釉,学界称其为蓝黑色釉,即典籍中记载的“紫瓯”或“紫盏”。宋代诗词《一斛珠》中“紫玉瓯圆,浅浪泛春雪”,苏轼《游惠山》中“明窗倾紫盏,色味两奇绝”,以及本文引用范仲淹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“紫玉瓯心雪涛起”句中所指,皆为黑釉茶盏。


宋建窑黑釉兔毫瓷盏。上图为正视图,下图为俯视图。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


随着烧造工艺的愈发成熟,窑工通过改变釉药比例、窑炉的火候和气氛,使得单调的黑色产生丰富的窑变斑纹,如黄棕色或铁锈色的状如兔毫的流纹,即广受追捧的兔毫纹,宋徽宗赵佶就亲自撰写《大观茶论》,言“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”;其他还有泛银灰金属光泽的油滴釉、釉面呈现鹧鸪羽毛花纹样的鹧鸪斑纹、黑黄交织的玳瑁釉等。


除釉色自身的变化,匠人还给黑釉瓷加以装饰,比如吉州窑开创的剪纸贴花工艺,把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上,从而赋予黑釉瓷以别致的艺术美。这种工艺的技法是把剪好的图案贴合于器物瓷胎,施以黑釉,后把剪纸去除,再施透明釉入窑烧造。又比如树叶纹,将树叶经过处理,沾釉贴于盏内烧成,既有自然之美,又体现了窑工的高超技艺。此外还有彩绘纹、剔釉填绘等装饰技法。宋代黑釉瓷的装饰风格多变,构思新颖,在宋代众多瓷器种类中独树一帜。


随着宋代黑釉茶盏的盛行,川渝地区的黑釉瓷器在宋代也得到了迅猛发展,20世纪50年代以来,在历次文物普查中,文物工作者先后在四川广元、崇州、成都、郫县、都江堰、彭州,以及重庆涂山窑、巴南姜家镇等地发现大量黑釉瓷器,其中重庆涂山窑和四川广元窑成就最高,产品众多,以生活用器为主,茶器涵盖了黑釉盏、茶托、注子、执壶、瓶等器物。


重庆地区黑釉瓷窑以涂山窑为代表,包括清溪窑、合州窑、昌州窑以及涪陵蔺市窑在内的5处窑厂。涂山窑是宋元时期重庆规模最大的一处民间窑址,分布范围广,窑厂数量多,窑炉形制多样,出土器物丰富。受当地物产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,北宋末南宋初涂山窑迅速崛起,当地不仅煤炭、瓷土、水资源丰富,而且长江、嘉陵江在此交汇,水路交通便利,码头林立,方便运输和销售。这一地理特点也使得川渝地区无论是重庆涂山窑或是四川广元窑,其瓷器烧制都受到其他瓷窑影响,比如建窑的兔毫釉、吉州窑的剪纸贴花、耀州窑的刻划纹等都被借鉴到当地的瓷器产品。而涂山窑自身瓷胎多呈灰白色,不施化妆土的特点也依旧保留,尤以辐射状菊花瓣纹装饰为其鲜明特色。


陈寅恪先生曾谓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就是在这样一个继唐之后华夏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里,我国的茶文化盛极一时,陶瓷艺术也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。黑釉瓷尽管创烧较早,但是一直滞后于青白瓷,直到宋代才真正盛行,到南宋时期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瓷器珍品。


随着宋朝的灭亡,元朝崇尚的卵白釉和青花瓷登场,建窑失去了其贡瓷的地位。随着饮茶习惯的改变,黑釉瓷器逐渐走向衰落。尽管如此,黑釉瓷器是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,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陶瓷文化。


(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)


穿越千年 永绽华彩

——江南有座吉州窑

郭婷婷

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,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综合性窑场。可以从瓷韵、瓷魂、瓷光、瓷器四个维度认识吉州窑。


吉安县吉州窑景区

作者供图


瓷韵千年


寻一方山水,遇千年古镇。每当朝阳穿过尘埃,照亮吉州窑24个窑包,来自宋朝的色彩便苏醒了。


吉州窑是我国古代一座极负盛名的综合性窑场,创烧于晚唐,兴于五代、北宋,极盛于南宋,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。吉州窑产品丰富,尤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。“木叶天目”“剪纸贴花”“窑变釉纹”等特色产品匠心独具,器走天下,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。吉州窑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、国家特色小镇、国家工业遗产、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等国字招牌。


瓷魂木叶


行一段旅程,寻一处匠心。千年的时光中,泥土在烈火里重生,陶和瓷从此隽永,古人用朴素的方式,创造出瓷的万千气象。一叶本知秋,落叶当归根。可在吉州窑东昌井边,宋朝那片飘零的树叶却以玄妙的身姿如化石般融入陶瓷,以1200多度的淬炼,达成与瓷的浪漫结合,成就绝世无双的惊鸿一瞥。


吉州窑木叶纹盏

作者供图


山中采叶,机上练泥,水里制坯,火中施釉,吉州窑用一只木叶盏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五行哲学,平平无奇的叶,却因沐浴了吉州窑火,而深深扎进了历史的根系中,绽放出梦幻般的绚丽。“生而长大,美好无双”,每个木叶盏都注解着独一无二的东方禅意。


瓷光溢彩


以微豪诠释盛大,本着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,吉安县用庐陵文化之笔,描绘着吉州窑的复兴之路。传承不息,创新不止,断烧600多年的龙窑成功复烧,翻开了吉州窑“对话世界”的新篇章。经过10多年的发展,吉州窑坚持开放合作、创新发展理念,积极开发了金银包边、大漆装饰、敦煌剪纸等器型多样、风格各异的新工艺新产品,陶瓷产业正走向精品化、定制化、品牌化。千年古窑正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。


吉州窑剪纸贴花

作者供图


瓷器新声


逛今日古镇,听瓷器新声。这里迎回了多名陶瓷大师和非遗匠人,建成了吉州窑遗址公园、吉州窑博物馆、丹砂渡古码头;保护修缮了本觉寺塔、清都观、茅庵岭龙窑遗址群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,遗失在时光深处的文明碎片被一一拾取、完整展示。重燃千年窑火,重铸古镇辉煌,这里建设了3000亩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,打造国际柴烧基地和宋代美学小镇,让吉州窑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姿。


千年古窑今犹在,宋瓷明珠天下晓。吉州窑将与大家共同携手,继续谱写陶瓷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,让千年吉州窑火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。


(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县副县长)





古老紫砂满春色




刘忠全

紫砂陶是我国传统陶瓷工业中的一个珍贵的品种。紫砂陶有壶、瓶、盆、鼎、文房雅玩、假山石景、人物雕塑等,有千种以上。因为它造型独特,不少器物上又有精美的书画雕刻,深为人们所喜爱;特别是其中的紫砂壶,因其“泡茶不走味,贮茶不变质,盛暑不易馊”,是理想的注茶器,早已闻名中外。


紫砂陶为我国所独有,主要产在我国的陶都——江苏宜兴县丁蜀镇。这里因为原料丰富,又有松枝、硬柴和优质煤炭作燃料,加以多

Archiver|小黑屋|黑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 ( 黑ICP备2025042040号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10-25 10:41 , Processed in 0.060473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